現年73歲的老銀匠鄺進盛無怨無悔為家傳獨門手藝執著一生,
堅信海外有知音,從不在乎不被看好眼光。
結果他愈執著就愈紅,才華漸獲海外知音賞識,
吸引不少常年收集其作品的顧客,
他不需要設立社交網站,也能交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好朋友,樂在其中。
為了一睹我心目中的藝術家,特來拜訪。
鄺老先生是檳城浮羅山背列源金鋪的老店東,
從13歲便拜師學藝製作銀飾品繼承祖業,
每天都憑著自己的雙手和勞力,
創作他心目中的珍貴手工銀飾出售,
為老行業堅守一生。
如今雖已年過半百,
但一談起生平與成就,
他全身細胞在跳躍,侃侃而談。
鄺進盛生活樸素,守在山城老店,每天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沒有異彩。
直到他的手工藝品揚名國際,浮羅老銀匠名聲響亮起來。
談及他的得意作品,他更如數珍珠,談之不盡,盡顯藝術家的執著。
尤其他自認本身是浮羅山背唯一的老銀匠,
也很可能是馬來西亞最後一個以傳統手藝生產銀飾品的老師傳,
遺憾知名太慢,60歲才成名。
鄺老先生每當遇見知音,便會翻開他那泛黃的紀念冊,
與人分享他那些來自世界各地顧客的留言。
多年來,許多老外經常為他的作品到檳城舊地重遊支持他的作品,
當中不乏英國、澳洲與德國人,
他們之間更結下不解情緣,成為可以聊開的好朋友。
“許多洋人來店裡搜索,驚嘆我的手藝,欣賞我的作品,
所以他們除了光顧,也在紀念冊上美言讚頌,
甚至成為我的好朋友,有些每年固定回來探望我。”
紀念冊裡的留言除了來自國內各地,還有東南亞與歐美、中東等地的顧客,
當中包括退休專業人士、各地遊客與媒體記者,
這本紀念冊,他視為珍貴財物,
每次翻閱,他臉上都流露無比優越和滿足,
也許這就是藝術家的最大安慰。
“他們定時為我的新作品而來,
我受教育程度很低,但和他們之間卻無語言障礙,
我不知不覺中也講起英語來。”
“英文報在90年代杪把我寫紅的,那時才有許多外國人慕名而來,
欣賞和支持我的才藝,近年還有電視台、報章、旅遊雜誌來訪問我,
如今在許多觀光手冊裡,也有為我這手工老銀匠宣傳呢!”
守業大半世紀才看到春天,鄺進盛老先生的心依然是滿足的。
鄺老先生說:“我真不明白本地人的心態,尤其是華人消費者,
總要在藝術家死後才會珍惜和搶購有價值的珍藏品,
西方思想大不同,他們都趁我有生之年,向我收購作品回去收藏,
這樣我死後這些作品便能增值。”
鄺老先生每天在小小的工作台製作銀飾。
除了固定製作的字體小銀飾,
也偶爾在靈感到來時,生產別出匠心的精湛作品。
但他不接受訂製,他制作了什麼作品,就擺在陳舊的廚櫃上賣,
他深信總會有知音人識貨,
果真這些作品,就這樣一件接一件,被遊客相中帶回家,
便宜的有數十令吉,貴則數百令吉。
他遺憾其作品在外國人眼中是寶,可是本地人卻認為很普通,
陪許多浮羅山背人長大的古老行業和他的老銀店,幾乎被當地人遺忘了。
直到近年各媒體報章和雜誌迎合觀光業陸續登門造訪,
才讓更多本地人認識了他,開始珍惜這間僅有的老銀店。
他很興奮老外們慧眼識寶,讓他精心設計的每件作品,
如古董餐具、小鍋子、小火爐、保溫瓶、
百家姓氏墜子、戒指等,皆找到懂得珍惜它的主人。
我很喜歡他製作的熱水壺銀飾,手工精細,看不出是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家作品。
老公買了一套給我,RM200,作為收藏~
鄺老對我說:“那些睡不醒的人就繼續讓他們睡吧!”
老藝術家對那些不懂得欣賞他手藝的人們感到憤憤不平。
我非常欣賞他那為了藝術不屈不饒的精神,
本地的藝術家的作品往往都要等到死了才值錢,
這就是為什麼我沒有執意當上藝術家,埋首在畫畫和音樂創作裡。
選擇了人人都說好的教育行業,當個小學老師。
只為了面對現實......
文中藍色字體皆來自光明日報採訪資料,
內容和鄺老先生與我交談時說的大同小異,
可見老銀匠渴望遇見伯樂同時宣洩知音難求的不滿而深感遺憾。
列源金鋪
檳城浮羅大街角頭間店屋
Pekan Baik Pulau,Pinang.